本文来自作者[冷霜]投稿,不代表少轩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06lm.cn/jyfx/202509-7625.html
<h5> 今年6月份来宜昌的时候,曾想去猇亭古战场怀怀古人,因疫情影响,景点闭门谢客,只好改道前往三游洞。如今,湖北及宜昌疫情防控效果显著,各旅游景...
<h5> 今年6月份来宜昌的时候,曾想去猇亭古战场怀怀古人,因疫情影响,景点闭门谢客,只好改道前往三游洞。如今,湖北及宜昌疫情防控效果显著,各旅游景点也陆续重新开放了。本次猇亭古战场之旅也终于成行了。</h5> <h5> 猇亭古战场是世界上少有的古战场,这里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著名战役有:白起烧夷陵、公孙述架浮桥、三国猇亭之战、西晋拒东吴、樊猛斩萧纪、围郑救安蜀、杨素破陈、唐军夜袭萧铣、吴三桂兵败夷陵等9次战役。</h5> <h5> 猇亭始名于汉代,据《说文解字》、《康熙字典》、《辞源》等辞书解释"猇"为"虎吼之声","亭"为古代之行政区域,十里为一亭。猇亭得名亦蕴藏地势险峻之意,如同"猛虎吼啸"之地。同时,历史演绎又为猇亭之"猇"蒙上了神秘色彩,谓"猇"乃虎生翅膀之物,有"如虎添翼"之说。相传三国时期,蜀汉虎将张飞任宜都太守,见此地悬崖峭壁,江水湍急,暗礁丛生,便令工匠修亭纪念,亭上楹栏处刻有动物图案,虎生双翅,张飞视之勃然大怒,质问工匠此乃何物,工匠急中生智:此乃猛虎猎食之态,名为"猇"也,以显将军之威,张飞遂转怒为笑,命人在亭上刻"猇亭"二字……</h5> <h5> 从北大门进入景区,首先来到一个小广场,广场上有一景观石,上书:猇亭古战场。广场立有五根柱子,柱下雕龙,故称“五龙柱”。</h5> <h5> 正对大门,有一照壁,上有文人墨客填写的一阕《猇亭古战场赋》,赋云:<br> ......<br> 关隘险,战火频:白起焚城,楚国社稷倾颓;岑彭断桥,公孙帝业沉沦;刘备七十万人马(蜀国才90万人口),亭前毁于一旦;陆逊七百里烈火,汉末奠定三分。王浚江中拔铁锥,收金陵之王气;樊猛城里斩萧纪,扫益州之乌云;勇谋兼备,北周城中退敌;水陆并进,隋师东下收陈,肖铣败走虎牙,岂无弃甲残片?三桂久困夷陵,留有筑垒土墩。<br> ......<br> 猇亭,古之战场;腥风血雨,今之景区,丽日祥云;<br> 猇亭,古之来者,来者不善;今之来者,来者皆宾!</h5> <h5> 穿过照壁,来到江边。江边立有三国时期蜀国将领傅彤跃马横枪的雕像。傅彤其人,不是资深三国迷可能对他不熟。当年刘备伐吴,被陆逊火烧连营,危难之中,傅彤率军断后,死战吴军,因精疲力竭吐血而死。《三国志》有写:义阳傅肜(rong,此后误为“彤”),先主退军,断后拒战,兵人死尽。吴将语肜令降,肜骂曰:"吴狗!何有汉将军降者?"遂战死。《三国演义》罗先生更是赞叹:彝陵吴蜀大交兵,陆逊施谋用火焚。至死犹然骂“吴狗",傅彤不愧汉将军。</h5> <h5> 沿着小道向前,在江边的护壁上插着一把古剑🗡,称为:怨恨的剑柄,据说乃吴三桂所留。当年,康熙削藩,吴三桂借机造反,后来兵败猇亭,遗恨掷剑!</h5> <h5> 前面是”九战地“诗廊。前文说过,历史上在宜昌曾经发生过九次比较大的战役,所以称为“九战地”。这座诗廊立有18根柱子,柱子上刻制的是关于这九大战役的九幅对联,正所谓群山隐迹,众水夺门;关雄名奇,亭古楼新。扼鄂渝咽喉,据南北要津。金戈铁马,当年鏖战之地;明山秀水,今日观光之村。</h5> <h5> 简单介绍一下历史上的这九次大战,其中好多战役我也不是很熟悉,基本都是百度的。<br></h5><h5><b> (一)秦将白起烧夷陵<br></b> 春秋战国时,猇亭为楚国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白起先祖乃楚国贵族白公胜,白起又号"公胜起"。白公胜为楚平王太子建之子,楚平王听信馋言欲杀太子建,太子建携妻小逃亡郑国,至郑国因太子建为郑人所杀,白公胜追随伍子胥逃往吴国。<br> 公元前487年,楚惠王召回白公胜,并封邑白地,白公胜欲攻郑为父报仇,然奸臣作梗,一直未能以偿,于是暗中招兵买马,欲夺王权。前479年,白公胜趁吴国攻打楚慎邑,率军击退吴军,以献俘为由,带兵入郢,杀大臣并劫走了惠王,史称"白公之乱"。楚国贵族前来追剿,公胜败之,逃入山中,自缢而亡。其子逃奔秦国,为秦将,白起伐楚、火烧夷陵,毁楚宗庙,为祖先白公胜报了仇、雪了恨,史称"白起火烧夷陵",从此夷陵名噪天下。</h5> <h5> <b>(二)东汉公孙述架浮桥</b><br></h5><h5> 西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外戚王莽篡权建立"新"朝,刘秀于河北称帝,为表刘氏中兴,仍以汉为国号,史称东汉,开始了长达了十二年的全国统一战争。<br> 在汉建武九年(公元33年),割据称帝的公孙述为阻刘秀,于荆门与虎牙之间,横跨长江架起了浮桥,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万里长江第一桥"。建武十一年,汉将岑彭("云台二十八将"第六)在此大败公孙述,公孙述落得一个"西塞浮桥断,公孙霸业沉",民间称为"汉帝毁公孙"事件。</h5> <h5> <b> (三)猇亭之战。</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h5><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关羽被吕蒙擒杀,刘备尽起复仇大军,东吴陆逊火烧夷陵,前文已详细讲述。</span></h5><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b style="color: inherit;">(四)西晋伐吴破西塞<br></b></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三国末年,魏国权臣司马炎代魏立晋,史称西晋,不久灭蜀,西晋 泰始五年(吴天纪三年,即公元279年)十一月司马炎决定伐吴。<br></span></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晋武帝司马炎采取太傅羊祜计策,兵分6路伐吴,其中王浚领军攻克吴丹阳(秭归),向西陵进军。当时,吴军于江中险要之处暗设木桩,用铁锁横断江路 ,又于江中暗置丈余长的铁锥,以阻挡晋军水师。由于羊祜在世时曾擒获吴间谍,晋军早知此情。王浚命人造大筏数十个,上缚草人,命善泅者驾筏先行,将铁锥拔起带走。王浚又命人作10余丈的大火炬,灌以麻油,置于船前,遇铁锁,点燃火炬,顷刻间便将铁锁融裂。于是晋水师畅通无阻,一路连克西陵、荆门(在西陵与夷道之间)、夷道(今湖北宜都)、乐乡等城,斩俘吴军各地守将,兵锋锐不可挡,晋军当机立断,挥师直指建业,吴军惊恐怯懦,不战而降,士卒闻讯逃散,于是吴国宣告灭亡。</span></h5><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东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改置为夷陵县。东晋分夷陵西境(在长江南岸的黄牛岩至黑岩之间)另置一县,命名"宜昌",寓意宜于国运昌盛,"宜昌"之名也始见于史。<br></span></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据这段历史,写下著名的的《西塞山怀古 》,诗云:</span></h5><h5>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br></h5><h5>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br></h5><h5>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br>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h5> <h5></h5><h5><b> (五)樊猛西陵斩萧纪</b></h5><h5> 南北朝时(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南梁改宜都郡为宜州,西魏改为拓州,后周改为峡州。此时,益州刺史萧纪,在四川称王十七年,侯景之乱时,也不派一兵一卒前去赴援。梁武帝死后,长史刘孝胜对其道:"今梁武帝已死,国不可一日无主。益州千里沃野,昔日汉高祖刘邦以此为基地,遂开创汉家四百年天下,目天下大乱四海无主,太尉何不称帝创万世之基业于儿孙“萧纪闻悦,不顾司马、参军直谏,当下称帝西蜀,改元天正,而后直伐西陵。<br> 梁元帝萧绎忙派兵于西陵拒守,萧纪战败,萧绎密令樊猛斩杀萧纪。樊猛得令,督兵猛攻,擒获萧纪与其子,并与硖口杀死,将首级传给萧绎。</h5> <h5> <b>(六)梁陈安蜀横索桥</b><br></h5><h5> 武成二年(公元560年),北周帝王更换频繁,时常有南陈、蛮族部落入侵,为防御南陈进犯,周军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险要处修建筑垒,名曰"安蜀城",用于屯守军队,威胁南陈。<br> 安蜀城与硖州隔江南北相对,江面上横拉绳索,铺以苇竹为桥,可从硖州运送军粮至安蜀城。时任硖州刺史(治今湖北宜昌)的赵煚负责筑城事宜,不料筑城时连下大雨,持续数旬,刚筑好的城墙塌毁了百余步,附近蛮族首领郑南乡乘机反叛,联络南陈将领吴明澈,准备袭击安蜀城,人们都劝赵煚尽快修复城墙,以此御敌。赵煚不以为然,说不用着急,我自有退敌保城办法。他暗中派人联络另一支蛮族部落首领向武阳,劝其乘虚进攻郑南乡。向武阳听从赵煚建议,施以奇袭,俘虏了郑南乡的父母和妻子,郑南乡闻讯十分惊慌,急忙撤军,军队溃散,陈军也只得停止进攻,安蜀城之围遂解。随后,赵煚又率军同吴明澈交战十六次,累获胜利,俘陈将覃冏、王足子、吴朗三人,杀敌一百六十人,因功授开府仪同三司,擢荆州总管长史。</h5> <h5> <b>(七)隋朝杨素破陈军</b><br></h5><h5> 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开皇八年(公元588年),隋文帝杨坚为统一全国,派杨素、杨广、杨俊讨伐陈国,爆发了杨素伐陈的"江关之战"。<br> 隋十二月上旬,杨素率舟师自巴东郡东下三峡,在长江上游发起攻势作战。军至流头滩(又名虎头滩,今湖北宜昌西北),陈将戚昕率青龙战船百余艘、战士数千人坚守前方狼尾滩(今湖北宜昌西北长江中),以遏隋军。杨素采用水陆协同,分进合击的方针,于次日拂晓,一举击败戚部。隋军在长江上游作战获胜后,杨素一面率主力沿江东下,与秦王杨俊会师于汉口,一面派兵南下略地,扩大战果。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峡州为夷陵郡,辖夷陵、夷道、长杨、远安四县,夷陵县为郡治,隶属荆州都督府。</h5> <h5> <b>(八)唐军夜袭战肖铣</b><br></h5><h5> 隋末,江陵萧铣叛隋,自称梁王,定都江陵拥兵40万,唐高祖李渊灭隋后,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欲伐梁统一江南。<br> 萧铣先发制人,派大将陈普环率水军西上,强取巴蜀。高祖下令峡州(今宜昌)刺史许绍进击。许绍在西陵峡埋下伏兵,派其子许智仁率兵绕到敌后。萧军至峡口,腹背受敌,一战而败,陈普环为许智仁所擒,战船亦悉数被缴。萧铣逐回师虎牙、荆门屯守。</h5> <h5> <b> (九)清军平叛吴三桂</b><br></h5><h5> 清康熙年间(1674年),平西王吴三桂叛乱,率滇藩军自云南进入湖南,直逼沅州,远近震动。同年四月初八,吴三桂遣部将陶继智等率三百艘舟师自宜都进犯夷陵。都统鄂内闻讯旋率夷陵前后两舟师东下迎击,双方在长江上厮杀,滇藩军不敌,清兵缴获敌方六十余艘战船。<br> 历史上的九次大战简单介绍到这里。在虎牙山腰绝壁上,有一条长约1000米的古栈道,犹如一条巨龙,遨游在悬崖峭壁之间,崎岖逶迤。</h5> <h5> 这是一条承载着中华古代人民智慧勇气结晶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依稀可以看见成群结队背着背篓输蜀盐入楚的先民;古代长江艄公那浑厚的背躯和那荡气回肠的吆喝;有两军的攻防交错以及生生不息的战魂之气。</h5> <h5> 该栈道历史价值极高,走在栈道上即触景生情追思忆古,亦可亲切感受万里长江的恢弘波澜。下图为蜀将冯习。</h5> <h5> 还有其他一些景点,比如藏兵洞、遗恨洞、天后宫等就不一一介绍了。下图是烽火台,古代边防,在地势高险处筑台为哨卡,发现敌军来访,便在高台上用燃烧烟火做报警的信号,这就是烽火台。</h5> <h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猇亭据长江天险之势,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云:"得虎牙,安天下"。如今,这里则成为交通要道。在景区的尽头,便是宜昌长江公路大桥,318国道即从此通过。</h5> <h5> 至此,猇亭古战场就介绍到这里。</h5>
赞 (28)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少轩号的签约作者“冷霜”!
希望本篇文章《探秘猇亭古战场:历史遗迹与文化传承之旅》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少轩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h5> 今年6月份来宜昌的时候,曾想去猇亭古战场怀怀古人,因疫情影响,景点闭门谢客,只好改道前往三游洞。如今,湖北及宜昌疫情防控效果显著,各旅游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