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2022-03-07 18:28
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3月7日发布的新冠疫情最新统计数据,截至美国东部时间7日4时20分(北京时间7日17时20分),全球累计新冠死亡病例超过600万例,达6000097例;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增至446365477例。
数据显示,全球累计死亡病例2020年9月28日增至100万例;2021年1月15日增至200万例,4月17日增至300万例,7月7日增至400万例,11月1日增至500万例;2022年3月7日增至600万例。
根据数据,美国是累计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最多的国家,分别达79271466例和958621例。累计确诊病例较多的国家还包括印度、巴西、法国、英国、俄罗斯等,累计死亡病例较多的国家还有巴西、印度、俄罗斯、墨西哥和秘鲁等。
这些数据来自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新冠病毒研究项目实时汇总的各个国家和地区数据。
新冠病毒对职业母亲的严重影响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一份报告,2018年,超过75%的无偿护理工作(包括照顾孩子以及父母或祖父母)仍由女性完成。冠状病毒大流行的额外压力加剧了劳动力中母亲的这个问题。
正如我们基于2020年麦肯锡工作场所女性调查数据的图表所显示的那样,近四分之一的有10岁以下孩子的女性受访者认为完全离开工作岗位,因为她们面临着病毒快速传播及其对工作的影响所面临的挑战, 所有女性父母中考虑相同比例的比例为18%。另一方面,男性认为这不是一个问题,只有13%的父亲有10岁以下的孩子,11%的父亲考虑完全辞职。当谈到降级职业时,竞争环境更加公平,男性和女性的数字徘徊在11%至17%之间。
在一份关于全球每个职业的女性工人比例的报告中,国际劳工组织确定,在分析中包括的世界63%的人口中,女性占个人护理人员的88%,卫生助理专业人员的76%,卫生专业人员的69%和教学专业人员的68%。
by Florian Zandt, Mar 4, 2022
According to a report by the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ILO), over 75 percent of the unpaid care work, which includes taking care of one's children as well as parents or grandparents, was still done by women in 2018. The added pressure of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exacerbated this issue with mothers in the workforce.
As our chart based on data from the McKinsey Women in the Workplace survey from 2020 shows, almost one quarter of female respondents with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10 thought about leaving the workforce entirely due to the challenges they faced due to the rapid spread of the virus and its impacts on their jobs, with the percentage share of all female parents considering the same standing at 18 percent. Men, on the other hand, thought of this as less of an issue, with only 13 percent of fathers with kids younger than 10 and 11 percent of fathers overall pondering quitting their jobs altogether. When it comes to downshifting careers, the playing field is a little more level, with figures hovering between 11 and 17 percent for men and women.
In a report on the share of female workers per occupation worldwide, the ILO determined that out of the 63 percent of the world population that was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women made up 88 percent of personal care workers, 76 percent of health associate professionals, 69 percent of health professionals and 68 percent of teaching professionals.

Florian Zandt
Data Journalist
florian.zandt.com

DESCRIPTION
This chart shows the share of U.S. workers considering downshifting or leaving the workforce in 2020.
“健康北京”微信公众号2022-03-08 08:06
3月7日0时至24时,北京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21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和17例无症状感染者,无新增疑似病例。治愈出院5例。
本土确诊病例:现住海淀区双榆树西里。3月6日出现发热等症状,3月7日自行前往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当日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已转至定点医院,综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等结果,当日诊断为确诊病例,临床分型为轻型。
“健康上海12320”微信公号2022-03-08 08:04
上海市卫健委今早(8日)通报:2022年3月7日0—24时,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4例和无症状感染者51例,均在隔离管控中发现。新增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6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0例,均在闭环管控中发现。
2022年3月7日0—24时,通过口岸联防联控机制,报告36例新增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新增治愈出院27例,其中来自中国香港16例,来自台湾地区4例,来自韩国2例,来自加拿大2例,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1例,来自格鲁吉亚1例,来自尼日利亚1例。
2022-03-07 19: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上海网络辟谣
3月7日下午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卫生健康委通报:
今天,在对我市目前的本土疫情相关风险人员后续排查检测中,新增报告4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和8例新冠肺炎本土无症状感染者。市、区疫情防控应急处置队伍持续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相关人员排查、采样检测和防控管理,落实相关场所及环境消毒等相关防疫措施。上述12人都是在集中隔离管控中发现,均已闭环转运至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隔离治疗或隔离医学观察,目前情况稳定。
同时,市疾控中心党委书记袁政安介绍了关于普陀相关病例的溯源情况:
经流调显示,普陀疫情中所涉人员绝大部分为退休人员及其家属、同事等,有社区聚集性活动史(舞蹈队、时装班)、共同居住史和共同工作史。截至2022年3月6日,普陀区疫情累计报告4例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累计排查密切接触者230人、密接的密接1183人和一定范围的人群筛查。其中除指示病例为因发热就诊发现外,都是在集中隔离管控中发现的,相关密切接触者等风险人群均已落实集中隔离管控和闭环管理。
经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基因测序分析,该起疫情中的病例所感染的新冠病毒为奥密克戎变异株。经中国疾控中心比对,该起疫情的病原与本市之前的本土疫情病原不同源,与本市已有境外输入病例的病原不同源;与国内部分地区的境外输入病例的病原高度同源。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基因测序比对和专家组综合研判分析:
本次普陀区疫情中的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属同一传播链,聚焦于境外输入病毒引发感染的可能。
杨煜、王烁、白紫冉/央视新闻客户端2022-03-08 06:54
记者刚刚从天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获悉,3月8日凌晨西青区在对一建筑工地工作人员进行核酸筛查中发现4例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已转运至市定点医院。
3月7日晚,天津市防控指挥部接西青区报告,在对精武镇和光尘樾一期建筑工地人员进行核酸筛查时发现4份初筛阳性样本。3月8日2时40分,区疾控中心复检确认4人呈阳性。目前,已对上述4人居住地和工作区域进行了全面封控,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正在进行中。
查文晔、刘展威/新华社2022-03-07 22:15
中央援港防控专家组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香港抗疫工作应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同时分阶段落实这一目标,当前应集中医疗资源,优先实现“减少感染、减少重症、减少死亡”的目标。
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先实现阶段性目标
梁万年表示,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全球各国都根据其社会、经济、人口、文化、医疗资源及抗疫理念等各方面因素来确定其抗疫策略和总体目标。其实抗疫理念是最为重要的。中国一直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核心的抗疫理念,尽一切可能去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中国在抗疫过程中秉承了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但并不意味着追求零感染,因为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非常容易实现,它的相当一部分病例是无症状感染,其症状也不会像其他传染病那样容易识别、诊断。像这一次奥密克戎的流行株,传播力这么强,我们还不完全具备让民众零感染的手段。但是我们会尽量追求少感染,一旦感染,怎么快速发现、识别,然后采取措施将传播途径切断,保护易感人群不被感染。
“我认为这就是动态清零的精髓,不能把动态清零理解为就是零感染。”梁万年说,快速和精准是动态清零的精髓。首先要快,否则一旦造成持续性的社区传播,再去切断将会付出很大的成本。其次要准,如何精准地确定重点区域?如何精准地发现传染源?在管控区域如何精准地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如何精准地对感染人群实行救治?
梁万年说,新冠病毒对全球大范围人群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特别重大的威胁,在香港更为明显,必须要采取措施来压制、控制它,要尽一切可能把它的危害和影响控制住。
他表示,在科学上还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认为新冠病毒是“大号流感”。它有很多独特的情况,比如说传播速率很快,人群总体病死率比流感更高,特别是老年人等弱势人群重症率致死率较高,等等。从香港来看,新冠病毒来势凶猛,短时间内让大量人群感染,产生大量重症患者,严重挤兑医疗资源,危及城市运行的生命线,香港面临无法正常运转的危险。
“香港不能选择躺平,如果躺平,危害无穷。我们必须要和新冠病毒斗争,要控制它,切断它的传播,尽最大可能保护生命。”梁万年强调。
面对香港已出现持续性的社区传播这一严峻形势,他也表示,实行动态清零的总体方针需要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当下工作的核心就是要确定最优先的阶段性目标。
“减少感染,减少重症,减少死亡,这就是当下香港抗疫最紧迫、最优先的阶段性目标。实现第一个目标后,我们再实现第二个、第三个目标。”梁万年说,对香港实现动态清零的总体目标仍有信心,但对需要多长时间要有充分预估,相信香港一定能够战胜疫情。
减少重症死亡,优先救治重点人群
梁万年表示,当前香港抗疫的重点工作是减少重症死亡案例,尤其是针对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建议特区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一套指标体系,评估哪些人容易转成重症,及时进行干预。同时,可以借鉴内地抗疫中“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等“四集中”的做法,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对重症患者进行精准救治,先实现优先的战略目标。
他表示,重症患者往往不仅是呼吸系统问题,还牵涉到多器官的功能衰竭。他建议,可以考虑采取应急的、多学科的集中优势医疗模式,把重症患者、多学科医务人员、相关医疗资源和救治系统都集中起来,进行救治,有效预防死亡。此外,还可以考虑拿出一定数量的综合性的、比较高水平的医院,专门作为定点医院来收治新冠重症患者。
梁万年说,很高兴看到特区政府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相关方案,对病人实行分流分层的治疗。谁来判定这个病人该进入医院还是社区隔离设施,用什么标准?进入后如何实现有效的联动和救治?如何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对病人实行早期识别?医护人员和医疗物资如何保障?这些问题都需要妥善处理解决。
他表示,在重症救治方面,已向特区政府提出建议,准备在设施、布局、各层之间实现有效联动,形成救治整体,而不是各自为战。只要减少患者死亡率,对民众心理将形成极大支撑,恐惧会下降,也会提振社会各界特别是医务人员的信心。
梁万年表示,针对特定的人群、机构和特定区域,可以考虑哪些措施可以进一步加强、优化和完善,更精准地突出重点。例如,通过污水监测能够比较快速地判断哪些区域甚至精确到一栋楼宇出现感染,之后就对这栋楼进行快速检测,对易感人群进行快速保护,包括疫苗接种、对未感染者进行管理和防护。目前养老院工作人员未实行闭环管理,能否考虑对他们实行闭环管理以切断传播链条?
疫情仍处快速上升期,全社会形成“战疫”合力
梁万年指出,现在香港疫情仍处在快速上升期,属于急性暴发流行期,对此还是要有清醒的认识。
他表示,在前四波疫情中,通过特区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防控措施,有效抑制了新冠病毒60%至70%的传播,目前病毒的基本繁殖率在2左右,意思是感染1个人后一般还会感染2个人。如果不采取防控措施,病毒的基本繁殖率在6至8。现在采取的措施就是要抑制病毒的传播力,从2左右逐渐往下降,如果能下降到1以下,疫情形势将得到极大缓解。
梁万年表示,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在一个地区流行暴发后,必然经历从缓慢增长到快速增长,再到高峰,之后是平台期,然后进入下降期,最后收尾。香港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何时见顶?目前内地和香港多个专家团队正在进行研究。
对于在香港实施全民检测,梁万年表示,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把握时机。用什么方法检测?谁来采样?谁来运送标本?被采样者如何组织?检测出来的阳性患者和密切接触者如何管理?这些都需要加以考虑,作出周密安排。
“如何采取更有效、更切合实际的措施,来遏制疫情上涨势头,尽快扭转局面,掉头往下?这也是当前抗疫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梁万年强调,真正要减少感染,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机构,社会的各个方面,同心勠力,共同在各自岗位上做好应该做的事情。作为老百姓,戴口罩、勤洗手、开窗通风,避免不必要的出行,做好个人防护,同时要积极锻炼,增强体质。
“希望这些要求成为我们每一个市民自觉的行动。这是所有香港市民参与的一场抗疫战争。”梁万年说,特区政府相关部门和机构也有责任对其下辖的员工进行防疫知识的教育和培训,进而在全社会营造全民抗疫的氛围。
2022-03-08 07:45来源:香港01
01观点
中央政府助港对抗第五波新冠疫情的人力物力支援源源不绝,但若然医疗机构和特区政府缺乏主动和执行能力,支援力量终归事倍功半。国务院副总理韩正连续两天的发言,正正提醒香港要做得更好。
当前抗疫要务是救治病人,避免长幼重症死亡,可是公立医院多周迫爆,医护和病房助理也因为染疫和成为密切接触者而缺勤,余下人手根本无法照顾海量病人,重灾区明爱医院再被揭发医疗废物堆积如山。
在连日被批后,有私家医院答允治疗新冠患者,减轻公院同业压力,其中,中文大学医院提供24张病床接收由医管局转介的轻症者。有私院接收新冠病人值得肯定,但此举动实在来得太晚,不能掩饰私院在第五波抗疫路初段自我设限、欠缺主动的弊端。私院认为按以往几波疫情的力度协助公院就当尽了力,
韩正周日(6日)和周一(7日)在北京分别会见港区全国政协和人大委员。在场委员引述韩正关注本地私家医院拒收新冠病人,强调医护治病救人是天职,又希望这是假消息。
私院还可以做得更多
私家医院回应因为防感染设备较公院少,同受医护爆疫缺勤影响,以及保险未必理赔等理由而不收新冠病人。部分原因值得商榷,但即使上述限制通通属实,监于Omicron疫情规模不可同日而语,私院不能停于旧思维。私院应大幅接收公院非染疫病人,助公院腾出病床和人手照顾新冠病人。
医管局称现时有逾90名复康及疗养病人转介至七间私院,亦已识别约450名病人到私院治疗,包括肠癌、冠心病、癌症放射治疗患者等,并“呼吁私院继续接收更多病人”。其实公私营医院协作一直也在进行,但在非常时期,两组数字均太小,私院有余力应当加大接收量。假如基于配对过程和车辆接载等因素阻碍转介,医管局应安排人手劝说和复康巴士运送等解决问题。
要判断私院有否尽力分担公院负荷,可行办法是所有私院主动公布隔离或负压病床数量和使用率、普通科病床、手术室和日间治疗设施的使用率、医护人手和缺勤率、防护物资库存等基本数据。社会是明事理的,不会要求私院工作量要如公院般爆煲、装备枯竭才“收货”,惟现在缺乏数字参考,外界同样难衡量其抗疫付出。
善用方舱医院莫负中央援港力量
中央的物质支援陆续到位,本地各界应有条件做好控疫。私家医院如是,政府更应如是。不过,在运用社区隔离设施上,政府就一筹莫展,欠缺统筹转移患者的能力。总体23个社区隔离设施的1.6万个房间或单位的入住率亦只有四成,竹篙湾仍有闲置房间,即是说大量阳性者仍然逗留家居。
单以中央援建的青衣方舱医院为例,自1日营运起至6日,只有800人入住,到周日才由消防处推出检测阳性者主动申请入住的服务。难怪韩正特意在会面场合提到,方舱用了七天建成,但关键是建好之后要高效使用。在此刻政府仍未理顺入住方舱设施的流程安排,试问如何在所有方舱医院落成以备全民检测之用的时候仍然运作畅顺?
中央对港府提出的抗疫请求是“有求必应”、“照单全收”,这对于香港克服第五波疫情而言是强心针。港府有责任用好这些支援,尽快管控疫情。不论是私家医院还是各行各业,也要配合港府抗疫策略,能做多少做多少。
2022-03-08 07:48来源:明报
明报社评
中央援港抗疫,青衣方舱启用一周,入住率甚低,反映特区政府未有善用大陆支援。政府本周推出新服务,消防处设立联络专线,帮手安排感染者入住社区隔离设施。疫情严峻,政府每个部门都要全力以赴、互相补位。保安局有份管理各隔离设施,消防处作为属下部门,拔刀相助安排入住方舱医院,感觉虽见突兀,惟事急马行田,有部门为抗疫工作挺身而出,始终是好事,可是特区政府亦须做好跨部门协调,确保消防处送往隔离设施的,都是卫生部门眼中有优先需要的市民。第五波疫情暴露港府组织动员能力低下,由动员私家医院抗疫到处理中央物资援助,皆须改善。当局必须设法克服各种协作瓶颈,有分工无协调必定出问题。
消防特事特办相助
善用内援勿变“填位”
北京“两会”,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先后与港区全国政协及人大代表会面。综合港方人士说法,韩正提到本港疫情是眼前“最突出和揪心问题”,国家主席习近平“高度关注”。韩正还说,中央援港抗疫,对特区政府的要求,“有求必应、照单全收”。习近平上月就香港抗疫下达“重要指示”,大陆随即成立多个专组,包括检测与医疗组、物资供应组,以及隔离检疫设施建设组等,各项支援工作迅速展开,青衣方舱医院是其中一项最快落实的项目。中央愿意为援港抗疫送上一张“空白支票”,特区政府有责任善用,惟现实跟理想落差明显。
青衣方舱医院3月1日启用,提供3900个应急隔离床位,接收无病征或轻症者,惟连日入住人数不多,截至上周末,入住床位比率仅得7%。抗疫如救火,大陆方面争分夺秒,7天建成青衣方舱,未料落成一周,九成床位仍未派上用场。特区当局犹如一部运算能力有限的陈旧个人电脑,无法应付眼前大量抗疫工作,陷入“死机”状态,Ctrl+Alt+Del键一按再按都无反应,另一边厢,不少基层市民染疫,应当安排社区隔离,却只能在斗室“居家隔离”,终日担心家人全部中招。新田方舱本周稍后也将交付港府,倘若设施闲置问题持续,不仅浪费大陆好意,更辜负了有需要的市民。
疫情严峻,卫生部门独力难支,打逆境波,政府每个部门都要走多一步以至多步。保安局长表示,留意到有感染者希望入住隔离设施,但未必很快获得安排,当局决定推出新服务,由消防处设立联络专线,不宜居家隔离的感染者,可透过电邮或通讯程式联络,消防处逐一致电核实,根据隔离设施使用情况、申请人家居环境、病情及其他因素,决定优次,安排有需要人士入住。消防处昨天表示,服务首天反应良好,收到逾8000宗求助,当中已安排约330人入住隔离设施。
换着平时,消防处当然不宜兼顾职责以外的工作,惟非常时期就要特事特办。疫情爆发两年,特区政府抗疫经常予人一个印象,就是一些部门忙得要死,一些部门闲得要命,不同部门各家自扫门前雪,大局意识不足,本位意识强烈,有时甚至拖防疫工作后腿。根据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团发言人的说法,韩正昨天提到,特区政府负起抗疫主体责任,各部门都要全力以赴,全体公务员都要以百姓生命健康为重,既是劝勉鼓励,亦是警惕提醒。疫下卫生部门超负荷,消防处帮手安排轻症或无症状感染者入隔离设施,跳出既定樊篱,走出舒适圈,这是值得肯定的,可是跨部门统筹协调一定要做好,操作执行亦要理顺,否则易生混乱。
特区政府抗疫手忙脚乱,各部门协调瓶颈处处,保安局负责各隔离设施管理,可是安排患者分流到各设施,涉及临床医疗判断,卫生人员有其角色。一些居于劏房的有病征人士,当然应该尽快送去隔离设施,可是尽快将公院部分轻症病人移送方舱,以便腾出床位,亦有迫切需要。倘若当局只是因为方舱入住率低,担心难以向中央交代,但求安排多些人入住“填位”,而非让紧急者先用,同样谈不上善用内援。当局专车接载入住方舱安排不周,有感染者因为大塞车花近6小时才抵达,固然气结;全民强检日期未定,当局应该先救近火,善用手上隔离设施,保安局现在便说“需要预留部分隔离床位”,隔离全民强检发现的大量感染者,先顾远虑而非近忧,有本末倒置之嫌。
政府组织动员能力低
面对危机缺乏战斗力
特区政府组织动员力低,危机面前缺乏作战力,在这一波疫情表露无遗,方舱医院及社区隔离设施未获善用,只是一例。葵涌邨围封强检,政府部门甩漏连连,埋下疫情大爆发祸根;动员私院抗疫,政府处处迁就,私院说一声“欠隔离设施”,当局已不敢要它们接受轻症病人,仅口头呼吁帮手分流其他病人,令到业界振振有辞,反指当局“从未要求接受感染者”,云云,及至上周政府专家顾问公开批评私院“不道德”,连韩正也开腔谈及,部分私院最近才相对积极一些。大陆抗疫物资援港源源不绝,港府的态度,是只会处理特区政府向中央请求援助的医疗物资项目,其他捐赠就请大陆与本地“热心团体”自行协调分派,这样的“自动波”安排,效率必打折扣,试问怎可能发挥内援最大效果?

2022-03-07 17:46
来源:联合早报 作者: 戴庆成 邮箱: taihingshing.com
2022-03-08 05:00
经过这一波疫情的重挫,香港社会要恢复至昔日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恐怕还要有一条漫长的道路要走。
港澳突搜
港疫情持续严峻,越来越多人被迫在家“避疫”。日前打电话问候一位在港工作的新加坡朋友,朋友说他正收拾准备下个月回国,短期内不会再来香港了。
这位新加坡友人四年前来到香港,目睹了香港社会的大起大落。他慨叹《香港国安法》没有影响外国人在港的正常生活,持续两年多的疫情却促使大批外国人和外企离港。由于香港严格的防疫政策,他已逾两年没有回国探亲,于是借最新一波疫情严重为由,狠心告别香港。
朋友激动批评香港的抗疫政策混乱兼不合理,包括外国人回国后再来要隔离14天甚至是21天,无论是金钱抑或时间的成本都十分昂贵。退一步说,纵使居港外国人一直不回国,一旦确诊了港府又帮不上忙,只能在家“自生自灭”。这种状况令一向视香港为国际大都市的外国人,心理上难以接受,于是不少人选择了离开。
据欧盟驻港澳办事处上月披露的数字,有超过一成居港的欧盟居民已经离港。昨天有外媒报道,刚过去的星期天,就有5082人离港,是香港第五波疫情暴发至今最高的水平。综合计算,上星期离开香港的人数已经达到了2万2965人的惊人水平。
事实上,不少小细节都反映越来越多原本计划在香港长时间逗留的外国人,正准备离港。譬如,香港有不少服务式公寓,租住的大多是外国人。据业界人士反映,近来这些公寓的入住率明显下降;与此同时,网上也出现了很多外国人征求转租的帖文,询问有无人承租自己正租住的房子,租金折扣方面大可以商量。
有居港外国人上月底在面簿建立专页,专为计划在疫情下离港的外籍香港家庭提供资讯。我昨天上网浏览了一下,还真吓了一跳!该专页在短短十来天已经吸引了4000多人加入,群里每天都有人发帖询问离港的资讯及注意事项等等,讨论相当炽热。
香港一直是国际知名的金融中心,拥有活跃的股票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产品市场,在港的跨国公司和国际大银行的总部也林林立立。然而,近年香港的抗疫政策,尤其是今年至今应对第五波疫情无力,正迫使许多外国人和跨国企业离港,逐渐动摇到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政府统计处早前公布数据就显示,截至去年6月初,在港设有地区总部的美国及日本企业数量不断下跌,创下十多年来新低。踏入今年,因应港府持续实施严格检疫及隔离措施,一些跨国企业的外籍人才流失的情况更有加快的迹象。
这方面的例子多不胜数,包括怡和集团旗下文华东方管理团体大部分主要高层,已暂时撤离香港在其他地方工作;花旗银行也传出将该行股票部门六名香港高层调往新加坡和其他市场。摩根大通亚太区现金股权和股权分配主管也将离职,并离开香港返回澳洲。
位于中西文化交汇处的香港,过去20多年实行“一国两制”,有中国这个强大国家的支撑,又有灵活的两制,按理说在抗疫方面应该游刃有余。但香港在第五波疫情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某程度上却反映了其独特政治模式的局限性。
港府过去两年遵循中国大陆的指示严格防疫,相对有效遏制此前的四轮疫情,去年下半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没本土传播的感染个案。但香港仍然保留着“两制”,意味着政府无法完全跟从中国大陆的抗疫做法,如限制市民自由并对接触者进行积极追踪,也为疫情再次暴发留下风险点。
所以,当传播力极强的奥密克戎今年初突破香港的抗疫防线并迅速蔓延后,港府顿时出现进退两难的困境。这边厢,当局意图不惜一切代价动阻止病毒传播,如强制全民检测在操作上难以发挥最大作用。另一边厢,当局若继续跟从大陆“动态清零”,要求港人一直忍受严苛的禁聚措施,对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
早前香港网络热传一张图片,图片中有一人在辛苦地做仰卧起坐动作。有人形象戏称这是眼下的“港式防疫”:西方与病毒共存是躺平,中国大陆清零是站着,港府既做不到“动态清零”,又没有与病毒共存的具体应对措施,结果是长短痛一起来,陷入迄今为止最严重的一轮疫情,医疗系统不堪重负。
当然,香港在中国大陆的独特角色,加上中央政府的支持,为数不少外国人和企业在最近一波疫情撤离香港,短期内不会影响到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疫情缓和后仍会回流。经过这一波疫情的重挫,香港社会要恢复至昔日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恐怕还要有一条漫长的道路要走。
2022-03-07 16:47
陈时中在记者会上提到,中央已准备在疫情稳定控制情况下,继续往下缩短检疫天数。检疫缩短、风险也会越高,因此需要民众配合。除了疫情稳定可控,还需观察检疫隔离期间快筛回报率。
他也提到,符合第三剂疫苗接种对象疫苗覆盖率达6成以上,台湾将更有资本讨论隔离天数再松绑。50岁以上民众疫苗接种状况也是观测重要指标之一。长者疫苗覆盖率提升,在病毒进入社区传播时,才可将对医疗量能影响降到最小。
台开放商务旅客入境泡泡模式免隔离 分析:下半年有望边境解封
来源:联合早报 作者: 温伟中 邮箱: woonwj.com.sg
2022-03-08 05:00
世新大学观光学系副教授陈家瑜告诉本报,疫情后的旅游市场、资源和玩法都将出现大变化和大洗牌,谁能在一开始做好准备、掌握先机,谁就掌握到成功的关键。
温伟中 台北特派员
woonwj.com.sg
台湾从昨天起开放商务旅客入境,若申请商务泡泡模式可免隔离。去年全台入境旅客人数只有2019年高峰的1%,旅游业受重创,业界渴望边境松绑迎生机。
受访防疫专家分析,台湾各地卫生局有效执行动态清零,下半年有望边境解封。旅游学者则指出,旅游业要求存,必须解决人才荒,并掌握疫后旅游新生态的先机。
台湾冠病疫情持续趋缓,昨天只新增两起本土病例、27起境外移入病例,累计2万零869人确诊、853人染疫死亡,染疫者在2350万人口的占比少过0.1%。
台湾在2020年1月疫情暴发初期毅然封关,并对少数获准入境者进行严格隔离措施,昨天(7日)是边境封锁超过两年来,首次对商务旅客“解封”。
只要在台北驻外馆处申请特别入境许可,任何外籍人士都可赴台考察、投资、履约和应聘等商务活动。商务旅客也可向经济部申请商务泡泡,在泡泡范围活动可免隔离。台湾现行只有“外交泡泡”。
台湾也从昨天起,将入境检疫天数从14天缩短到10天。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指挥官陈时中说,若疫情受控,下月还可能缩短到七天,未来可再进一步缩短到五天。
新光医院副院长洪子仁在疫情记者会上说,台湾必须吸取香港这波疫情暴发的前车之鉴。他指从1月以来香港染疫死亡的千多人中,80岁超过七成。80岁以上香港人只有不到31%打完两剂疫苗。
洪子仁说,台湾最大隐忧是50岁以上有两成未打满两剂疫苗,成为疫情高危群体。截至昨天,台湾已有77%人口接种两剂疫苗,44.4%接种了追加剂。
中华民国防疫学会理事长王任贤向《联合早报》指出,台湾正迈向解封之路,一路走来的成功关键,是地方政府的公共卫生体系这两年“在战场中培训”,有效落实动态清零。
他解释,台湾的动态清零模式就是每当社区出现一个病例,地方卫生局人员就会积极匡列(粗略编列出密切接触者),并“一层层匡下去”,全力找出漏网之鱼。
他说,边境逐渐松绑后肯定会陆续暴发病例,但只要地方卫生体系继续保持动态清零的努力,他对下半年逐步全面开放边境“非常乐观”。
另据台湾交通部观光局最新统计,去年全台入境旅客只有14.04万人,是2019年最高峰1186.4万人的1.18%,也是1956年有统计以来的历史新低。
虽然边境解封有望,但停摆两年的旅游业已受重创,许多从业员已转行,面对人才荒危机。
世新大学观光学系副教授陈家瑜告诉本报,相对旅游业停摆,旅馆产业还算勉强求存,有的转型走亲子和休闲度假路线,有的以低价吸引本土游客,获取现金流撑住一口气。她也注意到,去年开始有不少新旅馆陆续开张,看准台湾在疫后的旅游前景。
陈家瑜研判,台湾旅游业“在大破败之后将迎来大成长”;但若要捉住疫后旅游商机,业者就必须以更高薪资吸引年轻人才,并培训员工强化企划、网络行销和招徕新客源的业务能力。
她指出,疫情后的旅游市场、资源和玩法都将出现大变化和大洗牌,谁能在一开始做好准备、掌握先机,谁就掌握到成功的关键。
来源:联合早报 作者: 符祝慧
2022-03-08 05:00符祝慧 东京特派员
choowei.com.sg
冠病疫情长期化对一个国家所造成的影响不仅是在经济层面,也冲击民众对国家的信心。
《日本经济新闻》昨日发表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国内民众对经济、外交和科技等领域的评价在这段期间消退,信心大跌。
日经是在去年11至12月疫情放缓期间就民众对经济、科技、军事、政治、外交、教育和语言七个领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七个领域的评分不如三年前,这其中又以经济和科技的减分最为显著。
2018年,受访者认为“日本经济强大”的有37%,但冠病疫情暴发后持同一观感的只有20%。相反的,受访者认为“日本经济弱化”的有43%,比冠病疫情前高出13%。科技方面,认为日本强大的有58%,比冠病疫情前少了13个百分点。其他五个领域的失分介于2到7个百分点。
民众对经济感到无力,主要是日本经济复苏步伐明显不如欧美。
去年,日本全年实质经济增长1.7%,而欧美国家都在5%以上。此外,在冠病疫情方面,日本医疗体系和资源吃紧也让一些民众对日本科技失去信心。
调查显示,有86%的民众希望当局在投资科技领域必须以医疗与公共卫生为优先,其次是环保和节能领域。
日经指出,经济和科技两领域事关日本国际竞争力,当局有必要大幅加强。
《朝日新闻》昨日报道,冠病对日本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比自然灾害来得严重。
在冠病疫情暴发之后,日本社会里的贫困群体很多已被推到谷底。政府无法消除这些贫困也导致民众对国家失去信心。
支援贫困孩童的KidsDoor民间组织发表数据显示,在该组织救援的3841个贫困家庭里,有一半以上的积蓄不到10万日元(约1200新元)。陷于贫困的日本家庭有半数没有固定收入,连水电费都交不起。

北欧精灵北欧中华网社长,中欧对话网CEO
2022-03-07 08:34:48来源: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北欧精灵】
盼望着,盼望着,奥密克戎来了,奥密克戎的脚步近了!从1月8日打了第三针Modena疫苗以后,我就一直不舒服。打针第二天胳膊和腋窝就感觉很疼。低烧37.2度。在瑞典高烧不到38度都不叫高烧。一般下午37度2属于正常。过了两个星期,突然,我的胸口疼。夜里,我使劲揉搓膻中穴,结果都出血印了。好不容易,不那么疼了,熬过一夜。过两天,我给医院1177打电话,女护士说,你如果疼过15分钟,就应该到医院去看急诊。
于是,1月25日晚上5点多,我去了医院,等了三个多小时,快八点的时候,护士给我测血压和血氧饱和度。不知道血压多少,我看血氧饱和度的纪录是98,脉搏63。 不错。
又过半小时,一个男护士来给我抽血,抽三管血,第三管少一点儿。9点多的时候,我旁边的一个病人开始咳嗽。一直咳个不停。过一会儿,护士又来给我做心电图。
11点的时候,又来个女护士说之前的血抽得不够,需要再抽一次。于是,我把右胳膊伸出来让她抽。之前是左臂。
12点,一个年轻的医生过来说:”没查出来你有什么问题。心脏,肝脏和肾脏都没有炎症。你血压在临界点,问题也不大,你回去以后可以找你的家庭医生看看。“总之,心脏没有问题,肝肾也没问题。
我到家1点多。26日早上又开了一个视频会议。会议很有意思,但是,身体感觉很累。晚上,又见了一个朋友,说了10多分钟的话。在外面,社交距离。
2月3日,随着大家拜年接近尾声,我看到一个很像以前一个姐们儿的信息,于是,尽管在连对方的长相都没有100%把握的情况下,愣是聊了3个小时。心情痛快了,身体瘫了。但我依然觉不出来有什么问题,无非是感觉国内都在放假,我也想放假,不想干活儿。但是,又想着新年新气象。早在元旦前我就想了虎年是我的幸运年,我一定要实现我的光荣与梦想。憧憬了很多未来的情景,我想多做点儿访谈类的节目,看看大家在两年的抗击疫情过程中都做了些什么?我的好奇心和大家的好奇心是一样的。
看到韩国新华报社社长曹明权被疫情憋出个博士来,我很欣慰,于是,在2月8日上午视频专访了他。采访很顺利。下午,我出去散步。
等到市政厅附近的时候,我突然感觉鼻孔有点儿灼烧。这种感觉之前就有,我都是用冰块儿来降温。我把芦荟搅成汁,然后冻起来了。把芦荟冰块放在鼻梁上,等小的时候,放到鼻孔,可以缓解灼烧。
但此时,我感觉不对劲。到朋友的寿司店去拿寿司,到同仁堂去取药。一夜无话。

瑞典首相宣布新的防疫政策 图片来源:瑞典媒体
2月9日,瑞典在感染确诊病例依然是18000例的情况下宣布,新冠肺炎已经不是重大危害社会安全的疾病了,他们认为日感染6万的高峰已经过去。因此,全面放开。这个决定也不是当天决定的,而是在一周前就决定了。他们推算的就是高峰6万以后,就会逐步下降。到2月9日,虽然日感染18000,但是,比高峰时候确实下降了不少。这次奥密克戎传播快,传播面儿广。所有的家长几乎都感染了,所有的孩子几乎都感染了。在瑞典,每一波疫情就会感染一片。本来,两年以来,华人华侨是自我保护比较好的。但是,最近这一浪潮始于圣诞节和元旦,然后,就横扫年轻人,和年轻的家长,基本上是一家一家的。至少我的两个好朋友都是大人孩子都感染了。他们的朋友也有这种情况。
我一开始,还觉得我的两个朋友不够小心,因为他们也有点儿随大流儿心里,反正病毒也防不住,最好还是该干啥干啥吧。于是,他去健身房了。当然,也干了很多别的事情,聚集较多,最后就感染上了。
2月10日晚上,我发现我的嗓子疼了。灼烧着疼。我赶紧吃了连花清瘟胶囊。到了晚上,虽然我半梦半醒地睡了一点点,但是,整个嗓子感觉像是消失了。半张着嘴,怕出不来气儿。第二天早上起来,我失声了。说不出话来了。但我也不敢相信我真的中招了。因为朋友请我们12日吃晚饭,我说嗓子疼拒绝了。我老公去超市买了新冠测试剂。一测,是一道杠,阴性。
当晚,我老公还是搬到了客厅沙发上睡了。我被隔离在自己的卧室,不出门。他负责送水送饭。去年12月,我女儿中招儿,虽然一周就好了,但那时也没测是否阴性,我们就按中国的办法隔离一个月。她在自己的卧室。我负责送饭送水。
关于新冠问题,我们一家三口研究过很多次方案,如果我们中招儿了怎么办?我们想最好就像瑞典公共卫生局指导的那样,要细水长流,不要三个人一起中招儿。我们要一个一个地中招儿,这样,至少好人可以照顾病人。一旦有人中招儿,他就睡客厅。去年,我们的单人折叠床在客厅放了半年,以防万一。但是,因为没人中招儿,屋里又挤,所以,就放回地下室了。
没想到半年后,又要隔离。这回,他干脆睡沙发了。省事儿。
我可能是因为吃了连花清瘟,上午确实鼻子很干,没有鼻涕,所以什么都没测出来。我甚至也没测量自己是否高烧。等到晚上,我感觉有点发热以后,快到早上的时候,我拿出体温计和血氧饱和度测试仪测试,结果体温是37.9度,血氧饱和度降到了94。
一般说到了93就是中招儿了。
其实,我一直觉得要生病,现在终于爆发了。这个感冒全面爆发了。嗓子疼,有痰,鼻子有鼻涕,是黄粘浊涕。一开始是发热。头疼。我用针灸治了头疼。
吃了连花清瘟以后,躺在床上,感觉一股热气从脚上流到头顶。我想这可能就是中医说的扶正,感觉自己被气顶的直直的。很正。而且,刚吃完药不久,鼻子和嗓子就会干净很多。尤其晚上,再把双脚放到墙上,呆一会儿,大脑里血多了,很快就可以睡觉了。这些天来,我一直睡眠不好。都是折腾到四五点才能迷糊一会儿,从来没有睡过沉稳觉。2月12日晚上感觉睡沉了,但是,脑子里全是北京冬奥会自由滑雪的镜头,上下翻腾。
2月13日,我感觉自己好像好了,不但唱了首歌儿《我爱你中国》,飙高音儿,然后,还给朋友打了个电话。朋友说,没事儿,你再测测!
于是,我下午又测了一下,这一次,我使劲用棉签儿在鼻子里找鼻涕,充分让棉签沾满鼻涕。这回结果出来了。我老公从门缝儿里对我说:”你中招儿了,两道杠。“我戴着口罩,还亲眼看一下,真是两道杠。

Covid19抗原自检 图片来源:IC photo
当晚,我的嗓子又开始沙哑了。可能是累的。但同时,高烧消退了。代之而来的是白痰。不停地想吐。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气管炎,总是咳嗽,总想吐痰,即使没有什么也要干咳,咳得肚皮疼,吐的嘴发干。
我给同事发信息,我中招儿了。他说:”你迟到了,我们全家早就中了。我们亲戚一家也早就中了。没事的,四,五天就好。“
我给朋友发信息,她说,我正在恢复中,快好了。我认识的人中,只有一对儿老夫妇还没有中招儿,有孩子的家庭基本上都中招了。
此前,一个小同事跟我说她发烧了,我还没好意思问是否是奥密克戎。
我给网购老板发信说,我要订购蔬菜,我中招了。他说:”没事儿,现在比我两年前轻多了。我那个时候高烧一个星期。我用洗热水澡降温。高烧达39度。后来,还拉肚子。现在,打了三针有抗体了,不会那么重了。没事的。“
听了这些话,我确实感觉好多了。我没有一年前那么担心了。2021年1月13日,我经历了一个黑色周末,因为我女儿隔离时间长,我自己压力很大。她倒没什么事儿。解封后一放松,我自己就感觉不对劲儿。医生说,我可能中招儿了。我于是要求测试。那个时候,测试很不方便,需要在电脑上加装软件,然后,预约,然后,政府派出租车司机把测试剂送来,你自己测试完了,交给司机,司机送到实验室。结果在手机上显示出来。这个过程耗费了48小时,结果48小时我都没睡觉。尤其是等待试剂那天晚上,我喝了一壶开水,我想我把新冠病毒给它烫死。结果,我自己的肠胃和食管可能也被烫坏了。总之,第二天测试以后,结果是阴性。
那时,我不敢跟朋友家人说这个事儿,就感觉自己有可能要不行了,因为我的心脏好像跳的厉害,心率过高,血压过高。我怕我坚持不了24小时。但是,第二天结果说是阴性,我的心落了地。我想我当时是把我自己吓个半死。
现在想来,我目前的症状和当时差不多。但是,那时就测一次。没有就相信没有了。现在,就是靠连花清瘟,虽然不能把病毒杀死,但是,它可以阶段性地治疗嗓子的痰,鼻涕和咳嗽。吃了它,就可以睡几个小时。我的朋友没有连花清瘟,她就用盐水漱口,用盐水在嗓子的部位按摩刮痧,把紫色的痧刮出来就不那么疼了。她还用盐水浴。三周,彻底好了。
现在,人们不那么害怕了,因为我们觉得瑞典已经实现群体免疫了。一遍又一遍的,大部分人都得过了。有一次打电话给一个朋友,她说她已经得过一次了,这是第二次。我是否也是第二次、第三次呢?我在养老院工作的朋友说,她的同事基本上都得过,甚至是两次、三次。现在一解封,口罩也不提供了,自然就不戴了。但她还在坚持戴。
瑞典的抗疫政策一开始说的是群体免疫。但很快改口了。但从一开始确实就是没有防护。结果,造成老人院数百人死亡,成为世界上人均新冠死亡人数最高的,倒数第一。
接受2020年春季的教训,2020年秋季,他们依然行动迟缓,一开始说感染人数少,再看看,结果到11月,感染人数突然上升到日感染17000多例。于是,到这个时候,才说可以在公共场所、公交车、饭店等地戴口罩。之前一直否认戴口罩的保护作用。
2021年春季高潮过后,瑞典发现在欧洲所有国家当中比较,瑞典因新冠多死的人数在欧洲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排名第9。另一个解释是2019年,瑞典老人死亡人数低,所以,2020年人数高也是意料之中的。
2021年12月,新首相上台后强调大家要积极打疫苗,疫苗不能阻挡病毒感染,但可以防止重症。
我想以前我没有出现高烧,或许因为我没有抗体。是否这次高烧是因为打了疫苗有抗体了?很多人都是先高烧。大部分人都觉得没什么,就像感冒一样。
我也这么想。但我发现,如果我工作多了,晚上就重一点儿,例如,2月13日我感觉精神多了,也不烧了,但是血氧饱和度降到了90,然后又上到94。而且晚上,体温又达到了38度。
2月14日,感觉好了,血氧也上来了,达到96。
2月15日,感觉说话多了还是不行,嗓子还嘶哑,鼻子还漏风。
2月16日,开始感觉小腿发凉。这个症状在2021年1月份也发生过。我看网上说是因为阳虚,因为一直不见太阳。中医说,新冠后遗症也可以有小腿发凉,注意力不集中。疲劳等症状。在瑞典确实报道过很多中老年妇女感染新冠好了又犯,犯了又好,折腾一个月才彻底好。有的人失去了味觉,或者失去了食欲。我感觉既没有失去味觉,也没有失去食欲。相反,总觉得老公给的饭不够,希望多吃一些。
2月17日上午,我写了一天的稿子。早上以为好了,结果晚上血氧饱和度又回到了93, 我想病毒还是没有离开。
2月19日,早上起来,感觉白痰糊住了嘴。嘴巴干干的。早上5点测量血氧饱和度降到了91。
2月20日,我又与家人聊了一个多小时。翻译了贺信,上几篇稿子。到了晚上血氧饱和度还是94。尤其到了晚上,吃了点面条,一壶水我们娘俩分,很快就没了。结果到半夜,我感觉干渴。又懒得起来,不想去打扰他。
到21日早上醒来,舌头像干吧鱼一样,非常干。无法正常活动了。赶紧到水池去喝点儿凉水,把舌头弄湿了。此时的感觉,就是口腔被白痰缠住了。这种白痰很粘。中医说这是恶寒。是痰湿。吃薄荷糖可以感觉好一些,喝一口白酒,也可以化痰,或者用盐水淑口。
我让老公赶紧给我准备两壶水,这回要两壶两壶的给我水。我灌满了以后,立即去厕所排尿。这样的感觉才是对的。否则,病毒一时半会儿不能走。
再反思我到底是怎么得的呢?一开始,我还以为就是在空气中飘过来的,然后,通过鼻子吸了进来。但是,我听说,26日见的朋友后来在30日确诊中招了。我可能属于密接。这样,也可能就找到源头了。
刚才,听到德国一个朋友说,他在大年三十大宴宾客,一解两年足不出户的生活方式,大家饱餐一顿,还都放开歌喉唱起了歌。结果第二天一个朋友的孩子就确诊了奥密克戎阳性,接着两三个,第四天,他本人也确诊了阳性。
这个传播方式和2020年瑞典的传播方式是一样的。瑞典每日新闻报道一个60岁老头过生日,请了100人开party,玩到凌晨四点多。最后,80多人感染。

解封后众多年轻人围在一起开心自拍 图片来源:法新社
就是这样,我不敢说病毒有多弱化,因为在2020年、2021年我的几次感冒中症状都和这次很相似。但是,现在的心里安慰就是我打三次疫苗了。我身边的朋友都得了。我已经不是另类了。我们群体免疫了。
我确诊后又给朋友打电话,她说,这回你到哪去都不会害怕了,因为你已经免疫了!
瑞典很多人都这么想,感染完了,觉得自己已经有抗体就没事了。
但我的感觉是,这个病毒以后可能还会年年来,但是,毒性不太大了,就像流感一样。同样,你戴口罩可以防止一些流感,可以避免被直接冲击。但不可能完全避免。
同时,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坚持锻炼身体,每天练一练八段锦,做一做第八套广播体操,按时睡眠,吃好喝好。合理饮食。这是长久之计。感染了新冠,也不要惊慌失措,六神无主,一开始吃连花清瘟是很好的缓解症状的药。但不能吃时间太长。有人说,吃多了寒凉,对身体也不好了。
至于对经济的影响,现在解封了,自然对旅游业,餐饮业,娱乐行业都是积极的,本来去年下半年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但圣诞节突然又中断了。现在人们纷纷预定旅游机票,旅馆和火车票。相信瑞典的经济恢复会很快。最大的损失,就是老弱病残,该走的都走了。年轻人,恢复都很快。
不过,刚才去超市购买测试剂,说都已经脱销了。这说明自己测试的人很多。瑞典疫情远远没有结束。
2022-03-07 19: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红星新闻
“唐奈尔已经整整2天没有使用呼吸机了,白天只通过鼻导管吸入少量的氧气,晚上使用(小型)bipap吸氧机……一周前他开始下床行走,迈出了自己的第一步。”美国新冠患者唐奈尔·亨特的妻子阿什利在今年1月中旬写道。
病情出现好转的迹象后,唐奈尔于3月初在警察的护送下回到了家中,邻居们也纷纷上门表示祝贺——欢迎他在经历了500多天的住院治疗后,终于治愈回家。

唐奈尔住院500多天后终于控制病情回到家中。
据悉,在病情较严重的情况下,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可能会面临数天或数月的住院治疗,但唐奈尔“马拉松式”的住院经历可能会保持纪录。据报道,来自美国新墨西哥州罗斯威尔市的唐奈尔在2020年9月感染新冠,确诊后他就被安排住院治疗。从那时起,他转辗了9家不同的医院,他和家人都认为可能再也无法回家了。
“有时候我非常害怕入睡。我知道自己感觉到不舒服,但我无法确定病情。有时醒来发现自己在重症监护室。医生告诉我,他们也不知道我是怎么撑下来的。”唐奈尔说道。“我的妻子太‘固执’了,她一直在祈祷我尽早恢复。”
“确诊当天,他在车里,没有一点力气下车。”阿什利回忆道。据她称,当天确诊住院后,唐奈尔和孩子们再也没见过。“这是一个艰难的平衡,既要确保我在他身边,为他提供所需要的一切,又要确保我能在孩子身边,照顾到他们。”
在过去的一年半里,医生为这个家庭带来了各种“过山车式”的消息,惊喜、挫折和恐慌占据了他们的生活。“有很多时候,医生会打电话告诉我说,需要为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阿什利。
尽管唐奈尔如今已治愈出院,但在康复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的手、胳膊和腿都失去了功能,我不得不进行大量的康复治疗,学习如何吃饭,学习如何吞咽。我必须重新学习一切。”唐奈尔说。
阿什利将对丈夫的日常护理描述为类似于照顾第一次学习如何做事儿的新生儿。尽管还在康复中,“我不想让他觉得我们还在医院里,所以我尽量让一切看起来和医院里不同。”阿什利说道。她强调称,唐奈尔一直是一名“斗士”,他十几岁时与肾衰竭作斗争,大约六年前接受了肾移植手术。而在住院治疗新冠的一年半多时间里,他已经克服了很多困难。
红星新闻记者 丁文
本文来自作者[念初心]投稿,不代表少轩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06lm.cn/wiki/202509-739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少轩号的签约作者“念初心”!
希望本篇文章《新冠疫情对职场母亲生活的深远影响与挑战》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少轩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