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作者[之蓝]投稿,不代表少轩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06lm.cn/zskp/202508-5547.html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专题一:疫情下的文化心理</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专题一:疫情下的文化心理</b></h3> 时间:2020年12月12日13:30-16:00 地点:海口宝发胜意酒店欧洲厅 新冠肺炎的爆发会影响哪些心理和行为?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疫情困境?第一场专题论坛针对这些问题,分为上下两场,第一部分报告探讨了新冠肺炎爆发后人们在文化心理方面的变化及可能的机制;第二场在认识和理解不同文化情感的基础上,提出建构文化理解与沟通的心理机制,旨在贡献后疫情时代的中国智慧。本场共分两场进行汇报,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副研究员任孝鹏及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陈浩彬副教授分别主持及评议。 第一位报告者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任孝鹏,报告题目为《新冠肺炎提升内群体偏爱》。该报告发现与疫情爆发前相比,新冠肺炎爆发后内群体偏爱增强,但是整体性思维和社会归因没有变化。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任孝鹏</h3> 第二位报告者为湖南大学公共与管理学院刘盼博士,报告题目为《中国情境下文化松紧度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机制研究: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当个体感知到社会文化越紧(即社会规范更多更强)时,其公共服务动机也更高;当个体感知到所处社会环境的集体主义更强时,文化松紧度与公共服务动机的正相关程度更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湖南大学公共与管理学院刘盼博士</h3> 第三位报告者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系谢天副教授,报告题目为《新冠疫情会让文化变紧吗?个体-集体权利权衡的中介作用与集体信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当出现重大社会威胁时,如果社会群体成员预期通过集合个体利益而形成的集体利益能够应付这种威胁,他们就更有可能支持“将个体利益让渡给集体,并让集体变强大”的社会规范,进而导致对紧文化产生更强烈的需要。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系谢天副教授</h3> 第四位报告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韦庆旺副教授,报告题目为《疫情背景下的恐惧管理: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作用》。研究表明疫情背景下的死亡威胁和群际冲突威胁降低了能够体现群体归属和效能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同时也产生了消极的群际态度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人民大学韦庆旺副教授</div> 本专题第二场第一位报告为温州大学温州模式发展研究院实时勘教授以《后疫情时代企业家成长和发展模式》为题作了报告,对疫情中民众的风险认知进行汇报,介绍了后疫情下企业家的逆境成长,提出松散文化和紧密文化在企业逆境成长中的作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温州大学温州模式发展研究院实时勘教授</h3> 第二位报告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汪凤炎教授,报告的题目为《自我的太极模型:提出背景与核心观点》。本报告提出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自我均是一种文化汇聚型自我,自我太极图模型可以很形象地表征这种文化汇聚型自我,并将其细分为四种主要自我类型,从而能为后续相关实证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架构。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京师范大学汪凤炎教授</h3> 第三位报告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张凯丽博士,题目为《新冠肺炎疫情中暴露的负心态及其成因与对策》。该研究指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初期暴露出中国极少数人身上存在的三种负心态和四种应对策略。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京师范大学张凯丽博士</h3>
赞 (23)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少轩号的签约作者“之蓝”!
希望本篇文章《2020年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年会专题论坛精彩回顾》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少轩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专题一:疫情下的文化心理</b><...